江门市海洋经济信息服务与发布平台
新闻详情

海洋快讯 | 10.16-10.22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快讯速览


【海洋政务】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入海口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启动海洋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核查工作
◆自然资源部发布《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浙江出新规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
◆山东省启动海洋涉渔综合治理专项行动
◆广西首支海洋联合执法队伍成立

【海洋科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首个北部湾航次夏季航次顺利完成
◆海洋二所主导的北极JASMInE科学计划圆满完成
◆“淞航”号顺利返抵上海浦东芦潮港码头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研制“深海设备”完成万米海试验收
◆“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通过现场考察
◆海水淡化利用技术新应用项目验收
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制造行业首个“智能工厂”启用

【学术交流】
◆2021年度海洋优秀科技图书形式审查通过项目名单公布
◆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2021港澳女青年科学家论坛举行
◆潍坊国际海洋动力装备博览会开幕
◆南海海洋科研国际研讨会举行
◆第四届海洋活性物质学术研讨会在青召开
◆第十三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举办
◆第七届中国科学数据大会“海洋科学观测数据管理与应用”分会成功举办

【海洋教育】
◆江苏海洋大学设立“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揭牌
◆福建工程学院智慧海洋与工程研究院揭牌成立
◆全国大中学生第十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山东威海召开
◆中国-挪威海洋大学联盟成立大会暨签约仪式举行
◆首届新时代全球海洋治理国际讲习班举办

【国际海洋动态】
◆欧洲海洋观测系统生物观测工作组启动
◆“海洋行动之友”发起保护红树林新倡议
◆《世界珊瑚礁现状报告(2020年)》发布
◆《海藻作为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愿景声明》发布
◆太平洋共同体召开第二十届海洋边界划定工作会议



     

海洋政务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入海口

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当天下午,他来到黄河入海口码头、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察看黄河河道水情和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黄河上游、中游到下游,总书记用频密的脚步抵达,以历史的眼光思考,从时代的大局谋划。一路走来,关心黄河、认识黄河、经略黄河。

(来源:人民日报)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启动
海洋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核查工作

近日,根据《关于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第二批试点工作的通知》和自然资源部所有者权益司工作安排,由海洋自然资源管理处牵头,北海信息中心、北海预报中心、大连、天津、烟台中心站相关人员组成工作组,就北海区海洋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第二批试点数据集中开展国家级核查工作。工作组将按照清查项目的时点要求,完成北海区海洋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基础数据的全部核查与入库工作,开展省级清查价格体系、实物量清查成果的核查工作,形成北海区海洋资源资产清查基础数据库。

(来源:自然资源部北海局)



自然资源部发布
《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10月14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主题四——“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论坛上,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了《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含18个案例)。这些案例是从相关部委、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公益组织等单位推荐的127个案例中遴选而出,兼顾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生态问题的典型性、修复手段和方法的综合性,体现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其中,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入选。

(来源:自然资源部)



浙江出新规加快处理
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

近日,为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推动海洋强省建设,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的若干意见》。《意见》主要制订了涉及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引导激励、财政金融、营商环境、资源保护等6方面12条具体意见。提出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督促考核等三方面的保障措施。《意见》强调,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用海政策,试点开展“集中连片论证、分期分块出让”改革,推行海域审批格式清单制度,进一步简化海域使用论证,提高用海审批效率。加快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区域内生态修复工作,探索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范围内水系、绿化、廊道、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等公益性配套基础设施实行用海备案审批改革,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区域生态修复工程进行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确保生态修复取得实效。

(来源:浙江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启动海洋涉渔
综合治理专项行动

10月19日,由山东省公安厅、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和威海市人民政府主办,荣成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山东省海洋涉渔综合治理专项行动誓师大会在威海荣成隆重举行。会议强调,山东全体参战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行动中既要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也要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上下一致,切实形成工作合力。要把握好涉渔综合治理和服务经济发展的关系,保护合法、打击非法,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同时敦促涉渔“三无”船舶所有者、非法越界捕捞者以及其他违法犯罪人员主动投案,争取从宽处理。此次专项行动为期一年,相关部门执法人员将紧盯渔船、涉渔人员、港口码头、修造船厂、市场、补给等关键环节,严管严控重点渔船,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严查严打非法越界捕捞等涉渔违法犯罪行为。

(来源:齐鲁网)



广西首支海洋联合执法队伍成立

近日,钦州市海洋联合执法工作队揭牌。为建立联防联控长效机制,严厉打击海上违法行为,该市海洋局联合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林业、钦州海事等涉海部门执法人员,在全区率先组建成立海洋联合执法工作队伍,这是广西首支海洋联合执法队伍。通过常态化开展海洋联合执法工作,严厉查处违法用海用岛,非法开采破坏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以及违反海上治安管理规定、违反船舶管理规定、海上走私等海上一切违法行为。

(来源:广西日报)



     

海洋科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

首个北部湾航次夏季航次顺利完成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2020年度北部湾科学考察实验研究”项目夏季航次顺利完成,并在海洋四所组织召开了夏季航次总结汇报会。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首个北部湾航次,开启了北部湾海洋调查的新历史,为承担北部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供海上现场调查的平台,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北部湾航次由海洋四所黄大吉研究员任首席科学家,金海燕研究员任项目负责人,共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东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7个搭载项目共同实施。北部湾航次包括夏季航次与冬季航次调查任务,同步开展近岸浅水区航段与海湾深水区航段科学考察。本次夏季航次近岸浅水区航段在珍珠湾、钦州湾、廉州湾、铁山港、涠洲岛及雷州半岛西侧开展多学科综合调查与实验,完成观测站位92个;海湾深水区航段完成观测站位106个。

(来源: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



海洋二所主导的北极JASMInE

科学计划圆满完成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李家彪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Joint ArcticScientific Middle-ocean ridge Insight Expedition科学计划圆满完成。该航次历时79天,在北冰洋加克洋中脊海域开展了大规模海底地震等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了解,海洋二所共有以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为主的13位科研人员参加该航次。本次考察作业海域海冰覆盖率大于80%,平均作业水深超过3500米,并遭遇了-9.3摄氏度的极寒天气。该航次是全球首次在加克洋中脊开展大规模海底地震等综合地球物理探测,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布设海底地震仪43台次,回收率高达97.7%,打破了国际上北极高纬密集冰区无法开展海底地震仪探测的断言。在最慢速扩张的加克洋中脊观测到强烈岩浆活动、大量微地震和异常地壳结构,完成全球洋中脊岩石圈结构的最后一块拼图。考察中,科研人员系统开展冰下海底热液探测,首次在调查区采集到热液产物样品,发现了范围大、异常信号强、生物量匮乏的独特极地洋中脊热液系统,为极区海底多圈层物质循环过程认识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淞航”号顺利返抵
上海浦东芦潮港码头

10月18日,承担农业农村部“2021年西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专项任务的“淞航”号圆满完成科考任务,顺利返抵上海浦东芦潮港码头。这次科考航次历时121天,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调查数据,为中国作为远洋渔业大国履行国际义务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在这背后,是一支由上海海洋大学教师组成的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也是首批入选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来源:澎湃新闻)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研制

“深海设备”完成万米海试验收

近期,由浙江大学海洋学院陈家旺教授团队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建设深渊生物资源勘探、获取、培养及保藏技术体系”研制设备,参加“探索一号”TS21-1航次,并顺利完成验收海试。课题组研究生阮东瑞参与海试工作,并乘坐“奋斗者”号于西菲律宾海盆进行了首次下潜,到达7718.6米的深渊海底,本次宏生物保压取样装置海试,是国内科学界首次在全海深深度取到宏生物保压样品。

(来源:浙江大学)



“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通过现场考察

10月1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现场考察会在厦门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侯增谦院士,财务局局长张香平,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于晟、副主任张朝林等及专家组成员听取项目负责人汇报,与项目组骨干成员、依托单位以及合作单位管理部门领导进行分组访谈,并实地调研了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的相关支撑平台和科研设施。考察会上,项目负责人焦念志院士作项目汇报。该项目围绕海洋碳汇这一国际基础科学前沿,瞄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海洋碳汇形成过程与调控机制,在团队所提出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原创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合作团队学科优势,推动海洋碳汇有关的学科间交叉融合,深入系统地研究海洋碳汇形成过程、影响和调控机理、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建立海洋增汇理论方法与技术方案,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来源: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海水淡化利用技术新应用项目验收

近日,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室承担的特殊场景放射性废水蒸发结晶处理车项目通过验收,正式交付使用。该项目的顺利完成,将为野外训练、核应急处理及医学生化抢险等场合放射性废水处理提供可借鉴模板,推广应用前景广阔。项目组陆续攻克了传统蒸发效率低、产水品质波动大等技术难题,实现了超低液面蒸发母液循环泵防气蚀、多流程卧式加热器、二次蒸汽多层扰流板式捕沫等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了面向放射性废水处理的成套技术及装备体系。该项目的顺利完成,进一步拓展了淡化技术在特种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对实现特殊场景放射性废水的减量化及零排放意义重大。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1年度海洋优秀科技图书

形式审查通过项目名单公布

10月21日,中国海洋学会发布公告《2021年度海洋优秀科技图书形式审查通过项目名单公布》,经形式审查,共有39项图书通过审查,并将通过形式审查拟提交初评会议的图书项目基本信息予以公布(排名不分先后),其中包括《海洋科学家手记》、《中国常见海洋生物原色图典》(全6册)、《岩藻多糖的功能与应用》(海洋功能性资源技术丛书)等。

(来源:中国海洋学会)



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

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0月16日,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无锡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召开。无锡市政府与中国船舶集团签订《共建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实施协议》,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由江苏省、无锡市、中国船舶集团共建,是瞄准深海前沿领域战略布局、以创建国家实验室为目标的重大创新载体,对于建立国家深海前沿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大意义。未来,太湖实验室将坚持深海共性基础技术、深海运载技术、深海信息技术、深海作业与保障等4个研究方向的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依托策划实施深远海与极地等重大科学工程,集聚整合集团内外重大基础试验设施群和优质科研资源,集成多学科研发体系、构建关键核心技术融合创新体系。

(来源:中国江苏网)



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制造行业

首个“智能工厂”启用

日前,由中国一冶承建的天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办公区正式启用。天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总占地面积约57.51万平方米,设计产能为年钢结构加工量8.4万结构吨,达产后年产值约40亿元。作为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制造行业的首个“智能工厂”,天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建成后将打造成为集海洋工程建造、油气田运维保障以及海洋工程创新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端智能制造基地,对推动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制造向高端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北方网)




     

学术交流



2021港澳女青年科学家论坛举行

10月15日-18日,2021年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女科学家论坛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以“海洋资源调查、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中的她力量”为主题,来自两岸暨港澳高校院所的百余位海洋领域青年女科学家和学者线上线下参加,围绕海洋资源、环境与生态领域中的前沿交叉科学问题展开交流、研讨,共绘海峡两岸海洋强国蓝图,促进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协发起,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办,南科大承办。论坛特别邀请上海交通大学连琏、南开大学张彤和厦门大学薛惠洁作大会特邀学术报告。之后,专家学者将围绕“海底构造、资源与古环境”“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变化”和“海洋生态环境与健康”三个主题开展为期两天的专题报告会和墙报展示。此外,论坛还组织了深圳龙头高科技企业腾讯的参观及在大鹏新区的向海而兴分论坛等活动,参会者就海洋塑料垃圾问题及治理展开调研及讨论。

(来源:南方报业)



潍坊国际海洋动力装备

博览会开幕

 10月17日,第三届潍坊国际海洋动力装备博览会在山东潍坊开幕。本届博览会以“向海进军,动力赋能”为主题,汇聚国内外180余家企业,共同推动潍坊海洋动力装备转型升级,为探索海洋动力装备领域深度合作与发展提供平台和新机遇。本届博览会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海洋局和潍坊市政府主办,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潍坊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承办,主要有海洋中小企业投融资路演暨项目推介会、开幕式、海洋动力装备产业高端论坛、海洋种业发展论坛、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潍坊“蓝色市民”成长计划实施活动、海洋经济现场考察等6项活动。据悉,本次博览会共有26项合作签约,总投资额190.16亿元。整个展览展示分为博览会主展区和潍坊海洋发展成果展区,重点展览海洋船舶动力、海洋工程装备、海洋高新技术装备、海水淡化装备、港口设施设备、现代水产装备等。

(来源:中新网)


南海海洋科研国际研讨会举行

 近日,南海海洋科研国际研讨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以现场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该研讨会由中国外交部主办、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海洋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的17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分4个专题——聚焦南海的气候和海洋环境变化、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海洋防灾减灾与污染防治、未来南海海洋科研国际合作。30名专业人士在会上作了报告,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本次会议是我国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首次举办的聚焦南海海洋合作的国际研讨会。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与东盟国家的海洋合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推动了在南海科研领域的务实合作。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第四届海洋活性物质学术研讨会

在青召开

10月20日,由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海洋健康文化分会主办的第四届海洋活性物质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本届大会以“肽营养·更健康”为会议主题,全面聚焦肽营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会上,专家学者分别介绍了国内外双蛋白工程研究进展以及肽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功效,阐明了动植物蛋白的功能性开发与营养优势,特别是鱼蛋白肽、海参肽、蛤蜊肽等海洋优质动物蛋白的营养价值,指出了开发海洋肽活性物质对于海洋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本届学术研讨会的重点落地项目,“乐享琛蓝营养中国行之双蛋白营养计划推广”活动在会上正式启动。

(来源:齐鲁晚报)



第十三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

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举办

10月11日至15日,由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学术委员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承办的第十三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举办。中国水产学会理事长王清印研究员,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夏正启,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等出席开幕式。本届世华会以“创新•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主题,设有8个特邀报告,189个口头报告,446篇墙报,其规模创下了历史纪录,也充分展示了我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的最新进展。此外,大会通过举办企业创新论坛,促进新时期水产饲料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第七届中国科学数据大会“海洋科学

观测数据管理与应用”分会成功举办

近日,第七届(2021)中国科学数据大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本届会议以“科学数据与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主题,设有25场并行分会。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同发起“海洋科学观测数据管理与应用”分会,邀请了8位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共同探讨海洋科学观测数据获取、加工处理和分析应用等关键技术方法。会议就海洋数据产品制作、新技术应用、海洋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等内容展开深入研讨。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亟需更加及时、精准、全面的海 洋数据产品支撑。本次分会的召开,进一步凸显了海洋科学数据在支撑科技创新、跨学科融合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促进海洋科技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

(来源: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海洋教育



江苏海洋大学设立

“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揭牌

10月11日,江苏海洋大学隆重举行首个获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揭牌仪式。江苏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自力、校长宁晓明、江苏省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施蕴玉、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带一路处副处长孙巍等出席揭牌仪式。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者分别为江苏海洋大学和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开展本科、硕士学历教育,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机器人工程两个本科专业,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专业。面对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大机遇,立足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和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建设需求,学院为培养更多实践能力强、创新素质高、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海洋工程类“新工科”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江苏海洋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智慧海洋与工程

研究院揭牌成立

10月18日,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的高等教育服务福建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论坛首场活动——“向海图强”科技创新研讨会暨福建工程学院智慧海洋与工程研究院成立仪式在福建工程学院成功举办。智慧海洋与工程研究院的成立是高校服务“海上强国”战略的实践探索,是一种跨专业、跨学科,创新科研组织平台建设的有效尝试。研究院将进一步发挥福建工程学院工科类学科设置完整,综合实力较为突出,海洋工程和智慧海洋领域研究基础良好等优势,把研究院建设成开放的研究机构,综合的试验基地、优秀的人才摇篮、产品的开发实体,为福建省实施“海上福建”“海上福州”战略赋能、助力。

(来源:东南网)



全国大中学生第十届海洋文化

创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

在山东威海召开

10月16日,由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共同主办,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威海职业学院、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迪尚集团联合承办,中国海油公益基金会、山东易华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威海海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威海市文化产业协会协办的全国大中学生第十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山东省威海市召开。本届大赛以“经略海洋”为主题,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共有一千余所大中学校组织参赛,参赛学校覆盖全国所有省级区域,参赛作品38165件,其中77件作品脱颖而出,分获金、银、铜奖。颁奖典礼结束后,举行了历届优秀作品展示、“设计遇见海洋”论坛等活动。一系列活动为全国大中学生、社会各界人士搭建了一个“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普及了海洋知识,增强了海洋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了关注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良好氛围,为威海本土文化和品牌推广以及“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城市品牌建设贡献了力量。

(来源:中国网)



中国-挪威海洋大学联盟成立大会

暨签约仪式举行

10月20日,中国-挪威海洋大学联盟成立大会在中国海洋大学举行。大会以线上形式举办,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两国使馆领导以及中挪23所高校代表相聚云端,共同见证中国-挪威海洋大学联盟成立,共同开启中挪海洋领域合作交流新篇章。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方军出席会议,对联盟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挪威是中国重要的教育合作伙伴国,两国签署了一系列教育双边协议,在人才联合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海洋合作是两国合作的重要议题,中国海洋大学和挪威卑尔根大学分别牵头两国涉海高校,共建“中国-挪威海洋大学联盟”,聚焦海洋、渔业等领域,搭建科教协同创新平台,对推动两国海洋教育务实合作、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联盟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化高校间涉海学科合作,服务两国海洋事业发展。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首届新时代全球海洋治理国际讲习班举办

近日,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和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联合主办了首届新时代全球海洋治理国际讲习班。来自东盟、南亚、西亚、中东欧、非洲、拉美、大洋洲等地区28个国家的政府官员、海军官员、智库学者、高校师生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官员积极响应,160余位国内外学员在线参加。来自战略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的8位专家学者,围绕全球海洋治理的法律和政策、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国际海洋环境法、南极治理及南极条约体系、《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的争端解决机制、国际海底矿物资源勘探开发制度的发展等内容进行了全英文授课。讲习班以增进友谊、促进合作为宗旨,致力于为国际社会积极提供能力建设方面的公共服务产品,为各国学员提供海洋治理法律、科学与政策的国际学习平台,为完善全球海洋治理、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受到了国内外学员的积极评价。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国际海洋动态



欧洲海洋观测系统生物

观测工作组启动

近日,欧洲海洋观测系统(EuroGOOS)生物观测工作组(BIOWG)启动会议召开,这是欧洲海洋观测系统首个生物学科工作组,将帮助欧洲海洋观测系统扩大海洋健康和气候服务范围,与欧洲海洋生物研究界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对于实现良好协调的欧洲海洋观测至关重要。生物观测工作组将致力于制定严格的标准规范,生成定量和定性生物数据产品,并将其整合到现有海洋观测计划和建模工作中。生物观测工作组包括来自17个国家和24个组织的29名成员,初期工作将侧重于环境DNA、多组学和成像。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海洋行动之友”发起

保护红树林新倡议

近日,“海洋行动之友”与“1t.org”(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的万亿树木计划)合作发起保护红树林新倡议,旨在推动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并促使更多的蓝碳信用额进入自愿碳市场。该倡议的成员包括阿斯利康公司、保护国际基金会、爱立信公司、海湾国际银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海洋行动之友”目前正在寻求企业成员加入该倡议,以加快红树林保护和恢复的行动。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世界珊瑚礁现状报告(2020年)》发布

近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助的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络发布了第六版《世界珊瑚礁现状报告(2020年)》。报告指出,2009年至2018年间,海洋温度的持续上升导致全球14%的珊瑚礁遭破坏。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络的专家收集了来自73个国家300多名科学家的200万次单独观测,数据时间跨度为40年。报告称,尽管100多个国家的珊瑚礁仅覆盖海底的0.2%,但其支撑着海岸保护和数亿人的粮食及经济安全,每年提供价值2.7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目前,珊瑚礁正受到气候变化、海洋酸化和陆地污染的威胁,也受到农业、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的影响。报告指出,维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复原力对全世界沿海社区的福祉至关重要,也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海藻作为基于自然的气候

解决方案愿景声明》发布

近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发布《海藻作为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愿景声明》,主要包括愿景目的和必要性、范围、路线图、协同效益、面临的挑战、政策建议以及商业和科学行动等主要内容。该愿景声明是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蓝色之路”的核心成果之一。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太平洋共同体召开

第二十届海洋边界划定工作会议

近日,太平洋共同体召开第二十届海洋边界划定工作会议,以商讨南太平洋区域关于海洋边界划定的一系列法律及技术问题。太平洋共同体地球科学、能源和海事部主任安德鲁·琼斯表示,南太平洋岛国拥有超过42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水域,历来在全球海洋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文书,南太平洋岛国制定了《太平洋大洋景观框架》等一系列区域战略,以谋求尽早解决区域海洋边界划定问题。目前,南太平洋岛国已成功完成35项海洋争议边界划定,并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了16份外大陆架划界案。未来,太平洋共同体将落实新提出的《关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情境下保护海洋的宣言》。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