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提升海洋作用的对策建议来源:节选自《海洋经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原刊于《海洋经济》2022年第2期 一、 加快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建立大湾区海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大湾区内海洋发展重大战略、涉海重大事项。紧紧围绕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自然资源要素向沿海经济带倾斜,深度推进港口、旅游、生产性服务业等经济要素资源整合,着力打造世界级沿海城市带、产业集聚带、滨海旅游带。以深化海洋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发展趋势融合为突破口,聚焦大湾区重点海洋产业,加速提升海洋支柱产业、加速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培育未来潜力海洋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新体系。推进大湾区内各枢纽港整合和错位发展,强化粤港澳之间在航运物流、行业服务、贸易等方面的分工与合作,大幅降低湾区内要素流动成本。结合广东提出的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要求,进一步优化大湾区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物流标准体系对接,为泛珠腹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供更大的便利。借助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港澳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扩宽涉海企业金融融资渠道,推动专业化海洋保险机构建设,逐步提升湾区海洋金融、海洋保险、海洋仲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 二、 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发挥南沙、前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着力构建粤港澳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建设。瞄准世界海洋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依托“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建设,支持深圳组建高水平海洋大学、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支持广州建设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深海科技创新中心。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积极探索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改革举措,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大湾区内快布局。重点开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医药、海洋生物工程、天然气水合物联合研发,建立大湾区海洋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平台。通过港澳面向全球积极引进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政策体系,吸引各地优秀的人才聚集并发挥作用,打造沿海经济带建设人才高地。 三、 打破海洋经济合作制度障碍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引领,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助力全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 加快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建立大湾区海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大湾区内海洋发展重大战略、涉海重大事项。紧紧围绕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自然资源要素向沿海经济带倾斜,深度推进港口、旅游、生产性服务业等经济要素资源整合,着力打造世界级沿海城市带、产业集聚带、滨海旅游带。以深化海洋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发展趋势融合为突破口,聚焦大湾区重点海洋产业,加速提升海洋支柱产业、加速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培育未来潜力海洋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新体系。推进大湾区内各枢纽港整合和错位发展,强化粤港澳之间在航运物流、行业服务、贸易等方面的分工与合作,大幅降低湾区内要素流动成本。结合广东提出的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要求,进一步优化大湾区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物流标准体系对接,为泛珠腹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供更大的便利。借助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港澳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扩宽涉海企业金融融资渠道,推动专业化海洋保险机构建设,逐步提升湾区海洋金融、海洋保险、海洋仲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 二、 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发挥南沙、前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着力构建粤港澳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建设。瞄准世界海洋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依托“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建设,支持深圳组建高水平海洋大学、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支持广州建设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深海科技创新中心。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积极探索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改革举措,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大湾区内快布局。重点开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医药、海洋生物工程、天然气水合物联合研发,建立大湾区海洋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平台。通过港澳面向全球积极引进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政策体系,吸引各地优秀的人才聚集并发挥作用,打造沿海经济带建设人才高地。 三、 打破海洋经济合作制度障碍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引领,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助力全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